跳转至

录取通知

观后感

笔记

经同学推荐,我看了《录取通知》这部电影。

从一开始,它给我的感觉就是四个字 —— 不可思议。

一个连续被八所大学拒绝的人竟然将一所不存在的大学由骗局变成了现实,看起来荒谬,但这正向社会大环境已经形成的某种观念提出了质疑:是不是只有经历过大学生涯,才是未来会成功的前提?

从电影来看,很显然不是。

现在的大环境就是这样,我们都认为,只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才有希望成功,而且都觉得从大学出来的人,要比其他人更有思想,学历已经成为个人能力和才智的证明。

《录取通知》就像是一个用来让人清醒的警钟,告诫那些仍然身陷因无法升学而异常苦恼的年轻人,虽然进入大学已经成了社会标准中的“优秀级别”,可是对于个人来说,更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形式,而不是都像无头苍蝇一样硬要挤上那座独木桥。

Bartleby Gaines用他自己的举动挑战了美国的教育体系中的缺陷,让几百名不被其他正规大学所接受的年轻人重新捡起了自信,发挥他们被剥夺的创造力,坚持自己的爱好,自己决定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和应该学习的科目。

谁说学生自己不能当老师?在南哈蒙就可以,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师,拥有从各方各面汲取知识的权利,没有论文和考试的压力,只有运动和实现愿望的乐趣。 

我对Bartleby Gaines的看法,由最开始的不理解、不赞同慢慢转变成了佩服、支持。

他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伪造出南哈蒙,本以为可以只在父母来的时候演演戏,结果因为南哈蒙学校网站的一个小疏忽导致300多名被大学拒绝的人来到了这里,混乱的局面中他表现出的冷静和睿智,虽然是电影中的情节,但还是让我想为他鼓掌。

他知道蜂拥而来的都是和他一样被大学抛弃的人,如果当即告诉他们真相,跟他们说,你们来到的并不是真正的大学,只是一个骗局,你们还是以前那些没有学校愿意要的人,那结果会另他们沮丧,自暴自弃,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生存形式。

Bartleby放弃了这种做法,他来到哈蒙大学的课堂旁听,去了解大学的运行模式,依靠同伴们成功地管理起了这个假大学,让他的同学们在这间学校做自己想做的事,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其实,这也是我边看电影边期望看到的情节。 

在影片快接近尾声的时候,Bartleby所创建的学校被封了,看到这一幕也许很多人会觉得遗憾,但是电影毕竟是电影,它会给我们一个好结局,他们赢了,学校允许被试用了。

看完应该很开心才对,可是在开心之余,我更加觉得这并不现实。 因为我知道这种事如果真的发生,特别是在中国发生的话,那么不止是学校被封,Bartleby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在全国范围内铁定会掀起一阵轩然大波,各大网站、新闻媒体都会不遗余力地来报导、议论此事。 

撇开这些先不说吧,看完电影后,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尤其是最后Bartleby在听证会上为自己的学校辩护的那段话,让我也真正领会了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教育不是培养社会和国家的顺民,教育的目的更应该在于培养有个性有想法的人,而这一点正是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弊病之一。

正如前面提到的,这种事绝不可能发生在中国。

上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对于年轻人来说,要敢于创造新事物,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而对于教育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呵护好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尊重学生选择自身发展的权利,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形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是只有大学传统式的教育才能让我们实现理想,我们要敢于创新,在自己的生命中留下真正有价值的回忆!

视频片段

开学演讲【决定开办学校】

法院演讲【坚持开办学校】


参考链接

百度文库: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