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巴菲特之道 笔记

Title: 巴菲特之道 笔记
Date: 2022-12-11 00:00
Category: 财商书籍
Tags: 财商, 书籍, 巴菲特之道
Authors: 片刻, 53 小康, 预言家乔治羊, 1988
Summary: 本书描述的是:巴菲特的投资理念

书籍目录

  • 译者序 将巴菲特思想引进中国的第一本书
  • 推荐序一 敢于伟大
  • 推荐序二 价值投资思想薪火相传
  • 推荐序三 巴菲特的思想与哲学
  • 推荐序四 成为最好的自己
  • 推荐序五 投资是一项五环相扣的系统工程
  • 推荐序六 重读经典
  • 推荐序七 做一个高明的投资者
  • 推荐序八 远离喧嚣
  • 推荐序九 值得反复翻阅的投资经典
  • 前言
  • 第1章 五西格玛事件: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家
  • 第2章 沃伦·巴菲特的教育
  • 第3章 购买企业的12个坚定准则
  • 第4章 普通股投资9个案例
  • 第5章 投资组合管理:投资数学
  • 第6章 投资心理学
  • 第7章 耐心的价值
  • 第8章 最伟大的投资家
  • 附录A
  • 关于网站

沃伦·巴菲特、查理·芒格、威尔·罗杰斯、本·格雷厄姆、 所罗门王、菲利普·费雪、大卫·莱特曼、比利·克里斯提尔。


这本书看完,其实和我现在的投资有部分相似: 我的股票交易原则(价值投资)

投资者要敢于伟大:

我们看到大部分的投资经理,做事情束手束脚,大胆行为很担心被老板炒鱿鱼和客户骂。
因此,他们宁可平庸地去做那些谨慎的、没有争议的事。

所以敢于伟大,也是一种很光荣的事情。【前提: 有自己的投资体系,不适合新手!】

第一周

巴菲特的投资原则

一路走来,巴菲特的投资原则从未改变(巴菲特善于逆向投资,甚至陶醉于此)

  • 热爱事业,与人和睦相处,阅读无数的年报、季报和大量的报纸杂志
    • “诺亚并不是等到下雨时才开始建造方舟”
    • 他精于概率,善于发现和创造机会
  • 视买股票如同买整个企业的一部分
    • “在伯克希尔,我们不会教一个优秀的投掷手如何挥动球棒”
    • 买入那些暂时遇到麻烦的优质公司,那些优秀的具有特许经营权的公司在股市遇到危机时提供了诱人的价格
  • 构建一个专注的、不经常频繁交易的投资组合
    • 不关心短期股市的走势如何(妨碍投资成功的很多障碍与人们的情绪有关)
    • 强调确定公司内在价值
    • 巴菲特愿意长期保持不动,避免频繁交易直至伟大机会的出现
  • 仅仅投资于那些你明白的企业(不投资于自己不懂的公司或能力圈之外的公司)
  • 在买入价格和公司长期价值之间,寻求一个安全边际。(寻找风险可控的投资)
    • 当向下损失的风险有限,而向上的收益可观时,他是乐意承受这样的风险的
    • 他们希望在经济萧条时以最大的折扣价买到那些遭受打击的企业

逻辑逻辑

他观察到高收益 债券(垃圾债券)有时被标出鲜花的价格,有时被标出杂草的价格,他曾写信给我说:“我更喜欢它们被标出杂草的价格。”一个逆向投资者更 喜欢买那些失宠的东西。

实际案例

巴菲特买了大都会/ABC公司、吉列、《华盛顿邮报》、联合出版公司、房地美、可口可乐(这为伯克希尔带来了60亿美元的利润,或100亿美元股东资产中的60%)。这些反转向好的公司都拥有良好的盈利历史、占有主导地位的特许经营权。

投资系统工程的五个部分

好行业、好企业、好价格、长期持有、适当分散

  • 好行业。好行业首先是自己能理解的行业,其次是产业吸引力高、稳定性强的行业(白酒、医药、食品)

  • 好企业。好企业首先是指有长期竞争力,即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

    • 好企业的盈利能力指标(在定量上)
    • 1.财务杆杠不太大和没有重大资产变动的情况
    • 2.净资产收益率长期保持在15%以上
  • 好价格。好价格在巴菲特这里没有好企业那么重要,所以排在第三位,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 “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 最有代表性的实践是每次金融危 机时或突发性利空事件发生时的大手笔买进。
  • 长期持有。在长期持有这个问题上,巴菲特的名言是:“如果你不想持有一只股票10年,那你就不要持有它一分钟”,以及“我们喜欢持有的时间是永远”

    • “我不认为包括 我自身在内有谁能成功地预测股市短期的波动”
    • “时间是优秀企 业的朋友,是劣质企业的敌人”。
    • 千万不要以为什么行业、什么企业、 什么价格都值得长期持有。
  • 适当分散

    • 巴菲特嘲笑一些基金经理人常常买进几百只股票的做法(反对40只以上的股票的)
    • 他开玩 笑说:“如果你有40个老婆,你就不可能对她们的每一个都有所了解。”
    • 投资的风险有两种,一种是系统性风险,一种是个股风险。
    • 个股风险包括无法预料和抵御的地震等自然灾害风险。
    • 如果你的投资是一个好几个行业的组合,从概率上来说,你的风险就下降了一半,只剩下了系统性风险。

巴菲特投资思想进化的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早期): 1949~1971年(19~41岁),聪明投资的境界(纯粹的价值投资)
  • 第二阶段(中期): 1972~1989年(42~59岁),精明投机的境界(注重企业品质、分享高品质的商业模式、多策略投资)
  • 第三阶段(后期): 1990至今(60岁以来),高明投资的境界(为钱为你工作、让投资方式溶于到性格和生活中)

第二周

巴菲特的投资故事

案例1: 有史以来最大的慈善投资

他发现比尔&梅琳达·盖茨基金是个完美的机构,正做着他本人想做的事情。
“他们可以更有效率地使用金钱,就像巴菲特基金会一样。
找到那个按照你的想法做事,而且做得更好的人,将事情委托给他们难道不更符合逻辑吗?”

案例2: 投资起源

他从爷爷的杂货 店以25美分的价格批发来6罐一包的可口可乐,然后拆散了,以每罐5美 分出售——这样就有了20%的投资回报。

案例3: 耐心

那年夏天,股市在下跌,在6月触及年度低点。这两个年轻的小投资者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股票下跌了30%,多丽丝天天来问巴菲特股票的损失情况,这让人有些崩溃。
最后,当这只股票回升到40美元/股时,巴菲特将其卖出,终于赚了5美元。

随后发生的情况是,城市服务优先股不久飙升至202美元/股,这令巴菲特懊恼不已。他计算了一下,除去佣金,他整整少赚了492美元。

而此前,他用了5年时间去积攒那120美元,这样算下来,此次错失令他损失了20年的工作所得。
这是痛苦的一课,但最终非常有价值。

巴菲特发誓,首先,他再也不会被支付的成本所牵制。其次,他不会再仅仅满足于蝇头小利。以他11岁的智慧头脑,巴菲特已经学会投资中最为重要的一课——耐心。

案例4: 二手翻新的弹球机

两人一起凑了25美元,买了一台二手翻新的弹球机,巴菲特说服了当地一位理发师,将机器放在他的理发店里,赚了钱分一半给对方。
第一天的运营结束后,他们发现这台机 器里竟然有4美元硬币的收入。
他们很快将业务扩大到七台的规模,不久巴菲特每周可以拿50美元回家了。

而巴菲特感兴趣的是实操层面——如何赚钱!

案例5: 《聪明的投资者》+《证券分析》

格雷厄姆教会了他懂得公司内在价 值的重要性。
他相信,那些准确计算价值,并以较低价格买入的投资者 终将在市场上获利。
这个数学的方式令巴菲特热衷于数字。

格雷厄姆是第一个证明挑选股票可以是可靠的理论方式的人

案例6: 巴菲特合伙公司

巴菲特合伙企业起步时,有七个有限合伙人,共投资了10.5万美元,巴菲特自己作为一般合伙人,出资100美元。
每年如果投资回报率 在6%及以下,收益将全部归有限合伙人所有,超过6%的部分,他们获得其中的75%,巴菲特获得25%。
但合伙企业的回报目标是非承诺的,不是绝对的。巴菲特告诉他的合伙人,他希望每年战胜道琼斯指数10个百分点。

巴菲特对合伙人承诺:“我们的投资将基于价值,而不是市场的热点”,
并且合伙企业“将避免本金永久性损失(不是短期的行情账面损 失)的风险降至最小。”
最初,他严格遵循格雷厄姆的标准,选择被低估的股票。
此外,他还参与一些并购套利——就是当两家公司收购合并时,买进一家公司的股票,同时卖出另一家公司的股票的策略,其目的是为了取得无风险利润。

随着巴菲特的名声渐渐广为人知,越来越多的人找他管理自己的资金。
由于每个合伙企业只有50个名额的限制,随着找来的人越来越多, 就成立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合伙企业。
直到1962年,巴菲特决定将它们重新整合为一个合伙企业。
这一年,巴菲特将自己的办公室从家里搬到奥马哈的基威特大厦,他在那里办公一直到今天。
第二年,巴菲特做出了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著名投资之一,这使得他已经冉冉升起的名望更加如日中天。

案例7: 美国运通的投资

美国运通是这起色拉油丑闻最大的受害者之一,损失了5800万美元,受此消息打击,运通股价下跌超过了50%。
如果说巴菲特从格雷厄姆那里学到了什么的话,一定是:当一只优质公司股票的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时,果断出击!

巴菲特注意到了公司5800万美元的损失,但他不知道客户如何看待公司丑闻。
于是他在奥马哈市有收银机的餐馆来回逛,发现人们依然在使用美国运通发行的绿色运通卡,使用频率并未下降。
他又访问了几家银行,获知这起财务丑闻对于美国运通旅行支票的发售也没有什么影响。

回到办公室,巴菲特立即投资1300万美元在美国运通的股票上,这 笔资金相当于整个合伙企业25%的总资产,比例相当巨大。
在随后两年,美国运通的股票涨到了原来的3倍,巴菲特漂亮地净赚2000万美元。这是纯粹的格雷厄姆,纯粹的巴菲特。

案例8: 投资风格变化

在微积分学中,拐点是曲线在一个点曲率发生改变,从正到负,或从负到正。
拐点之说也发生在企业、行业、经济、地缘政治以及个人身上。
我相信20世纪60年代是巴菲特的拐点年代——他从投资家巴菲特进化为企业家巴菲特。

与此同时,市场也到了一个拐点。
自1956年开始,格雷厄姆提出、 巴菲特执行的估值策略成为股市的主流。
但是在60年代后期,新时代开始了,它被称为成长股时代。
这个时代里,贪婪的情绪推动着市场,快钱追逐那些高高飞扬的股票,人们迅速赚钱,或迅速亏钱。

尽管股市的根本心理在发生改变,但巴菲特合伙企业继续了杰出的表现。
到1966年末,合伙企业累计回报1156%(有限合伙人取得 704%),道琼斯指数同期表现为上升123%。
尽管业绩优异,巴菲特却越来越不安,因为股市的脚步越来越超出了格雷厄姆的原则范围。
新的舞曲响起,但巴菲特找不到感觉。

1969年,巴菲特决定解散合伙投资企业,他发现市场已经高度投机,值得投资的机会极度稀缺。
60年代后期,股市被高高在上的成长股所主导。
“漂亮50”天天被人挂在嘴边,雅芳、宝丽来、施乐的股票都处于50~100倍的市盈率。
巴菲特给合伙人写了一封信,坦诚自己已经不适应当前的股市环境,
“但有一点,我很清楚,”他说,
“我不会将之前自己明白其逻辑的投资方法全部抛弃,尽管它们在目前的市场中难以运用,
尽管这意味着放弃大量的、明显的唾手可得的盈利。
使用那些我自己完全不理解的、未经实践的方法可能会导致本金的永久性损失。”

案例9: 进入企业投资

尽管纺织厂最终不幸结业了,但是这次经验却不是完全的失败。
首先,巴菲特学到了宝贵的一课——企业拐点,当企业的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时,它们很少能转型成功。
其次,纺织厂早期产生的现金流足以供 巴菲特去购买保险公司,这造就了更为精彩的故事。

巴菲特在报告中非常坦率地直面公司的优势与不足,他认为股东就是公司的主人,并设身处地替他们着想。

今天,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由三个部门组成:保险业务、资本密集型业务(包括中美能源、伯灵顿北方铁路等)、
制造服务零售业务 (业务从棒棒糖到喷气飞机)

第三周

巴菲特的良师益友:格雷厄姆、费雪、芒格

  • 本杰明·格雷厄姆、菲利普·费雪、查理·芒格

本杰明·格雷厄姆

格雷厄姆坚持一个证券被认定为投资必须满足:

- 第一个条件是本金安全。但他提醒到安全不是绝对的,一个非常的不可预见的事件可能导致甚至债券也违约。
    人们要考虑的是在合理的情况下,投资应该是安全的。
- 第二个必要条件是满意的回报。“满意”具有主观性。
    他说回报可以是任何数字,无论多低,只要投资者行为明智且满足了投资的定义。

【安全边际】根据格雷厄姆的定义,一个人如果基于正确逻辑进行了财务分析,遵循本金安全原则和选择合理的回报率,他就是投资者,不是投机者。


尽管如此,格雷厄姆相信在三种情况下,安全边际理论仍然能够成功运用:

(1)稳定的证券类型,例如债券和优先股
(2)在进行比较的分析中
(3)那些价格与内在价值差距巨大的股票

他经常提到两项投资原则:一是不要亏损; 二是不要忘记第一条。
他将“不要亏损”的理念分为与安全边际有关的两个部分:

1. 以低于公司 净资产2/3的价格买入公司
2. 专注于低市盈率的股票。

他清楚地指出,这种方法的运用是基于一揽子股票组合,而不是基于单只股票。

他的第二个假设是基于统计学上的“均值回归”理论。

菲利普·费雪

费雪认为他有两个优势:【客户群体】

首先,大崩盘之后, 尚有余钱在手上的投资者肯定对于自己之前的经纪人很不满意。
其次, 在大萧条期间,人们有充足的时间坐下来与费雪交谈。

1. 投资于那些拥有超出平均水平潜力的公司;
2. 与能干的管理层合作。

有两类企业会显示超出平均的成长: 1“幸运且能干”的企业;  2“幸运因为能干”的企业。

并非所有销售成长良好的公司都是好的投资对象,如果年复一年,其利润没有同步增长的话。

一个具有低利润平衡点、高利润率的公司更能经得起低迷经济环境的考验。最终,它能击败对手,牢牢站稳自己的市场地位。

费雪注意到,优秀的公司不但拥有超越平均水平的企业特征,而且,同样重要的是,它们的管理者的能力也超越平均水平。
他惊奇地发现,尽管人们不愿披露当下服务的公司内幕,但对于竞争对手的情况倒是毫不吝啬。
“这太令人兴奋了,”他说,“在一个行业里,从不同的角度交叉观察一家企业,能得出一幅多么准确的公司优缺点的全景图。”

他总是说,宁愿持有少数优质公司的股票,也不会持有大把平庸公司的股票。

查理·芒格

他早期的工作之一就是说服新投资人加入。

都寻求购买物有所值的对象,都有杰出的投资表现。

芒格与巴菲特的工作关系不是那种合同关系,而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更紧密的共生关系,
在芒格加入伯克希尔之前,他们也经常共同商议投资决策,甚至每天都商量,渐渐地他们的投资有了更多的相通性。

在工作方面,查理不但带来了金融智慧,还有企业法律的基础,他也带来了与巴菲特相当不同的知识的视角。
查理在很多知识领域均有热 衷,包括科学、历史、哲学、心理学、数学。
他认为有思想的人能够也应该运用这些知识到投资决策之中。
为了获得“普世智慧,”查理说,“你必须构建一个心智模式的格栅。” 
想欣赏查理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读者,可以阅读《穷查理年鉴:查理·芒格的机智与智慧》这本书 (2005年出版)。

金融知识、律师背景、来自其他学科的经验,所有这些综合在一 起,查理带来了不同于巴菲特的投资理念。
当巴菲特继续毫不动摇地执行格雷厄姆的理念、继续寻找“烟头型”股票时,查理渐渐倾向费雪的理念。
在他心里,为一家伟大的公司支付公平的价格,胜过为一家平庸的公司支付便宜的价格。

查理帮助巴菲特跨越深度价值投资理论,进而考虑购买高质量企业的鸿沟,
这种思想的深刻转变,在伯克希尔收购喜诗糖果的故事中得以充分体现。

格雷厄姆的理论认为只能以低于账面价值的价格买 入。
这是巴菲特思想转变的开始,他感谢查理将他引领到了新的方向。 
查理后来评价说:“这是我们第一次为品质买单。” 
十年之后,有人出价1.25亿美元想买喜诗糖果——5倍于1972年的买入价。巴菲特拒绝了。

早在1965年,巴菲特就注意到格雷厄姆买低价股的策略的局限性。

巴菲特管这叫做“捡烟头”投资法,
走在大街上,投资者看到地上有个烟头,就捡起来吸上最后一口,尽管味道不怎么样,
但代价很低,所以看起来似乎物有所值。
巴菲特说,要想让格雷厄姆的策略行之有效,必须有人愿意充当清算者。

相对于 关注企业的价格,他开始注重企业的质量因素,但他仍然寻找廉价品。

巴菲特的确运用了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理论,却摒弃了格雷厄姆的方法论。
根据巴菲特的说法,使用格雷厄姆方法论能获 利的最后一次机会只出现在1973~1974年的熊市底部。

直至今天,巴菲特依然坚持格雷厄姆的主要思想:安全边际。

巴菲特从格雷厄姆那里学到的最为重要的一课就是:成功的投资来源于,购买那些价格大大低于价值的股票。

格雷厄姆和费雪的不同是非常明显的。
格雷厄姆作为一位数量分析师,强调可测量的数值:固定资产、当前盈利,以及分红。
他的调查研究限于公司文件和年度报告,他不会花时间调查客户、竞争对手或管理层的情况。

费雪的方法与此不同,作为一位质量分析师,他强调那些他认为能提高公司价值的因素: 公司前景、管理层的能力。

因此,格雷厄姆的兴趣仅仅在于购买便宜股票,费雪的兴趣在于购买那些长期而言,有潜力提高内在价值的公司。
他愿意竭尽全力,进行广泛的沟通,了解更多信息以改进挑选流程。

我认为在巴菲特身上,他们的影响是交互的:他的投资方法是双方智慧的合成,
既有对于管理层和企业的质量型理解(来自费雪),也有对于价格和价值的 数量型理解(来自格雷厄姆)。

巴菲特曾经说:“我的方法15%来自费雪,85%来自格雷厄姆。” 
我的直觉判断,如果今天有机会再做一次表述,巴菲特可能会承认他的方法50%来自格雷厄姆,50%来自费雪,二者平分秋色。

第四周

巴菲特 购买企业的 12个坚定准则

巴菲特解释说:

第一,虽然不能控股,但是股市上可供选择的投资对象较之非上市公司多很多。
第二,股市可以提供更多的发现便宜货的机会。无论在哪种案例中,巴菲特遵循同样的策略是不变的。
    他寻找那些能看懂的企业,有着长期的光明前景、诚实且能干的管理者,以及最为重要的是具有吸引力的价格。

指导了他的决策。我们将这些准则抽取出来,仔细观察,发现它们可以分为四大类:

(1)企业准则——三个基本的企业特点。

- 企业是否简单易懂?
    - 投资成功并不是靠你懂多少,而是认清自己不懂多少
- 企业是否有持续稳定的经营历史?  
    - 从他的经验看,最好的回报来自那些多年稳定经营提供同样产品或服务的公司
- 企业是否有良好的长期前景?
    - “特许经营权”企业的产品或服务: 1被需要或渴望; 2无可替代; 3没有管制。
    - “护城河”:能给这些企业带来清晰的优势,防御其他入侵者。护城河越宽,可持续性就越强,他就越喜欢。
    - “一个伟大企业 的定义至少是伟大25~30年。” 
    - 
    - 通常,这样的企业拥有商誉,能很好地抵御通货膨胀的影响。
    - 最糟糕的企业是极少拥有商誉,它们唯一的竞争武器就是打价格战。

(2)管理准则——三个重要的高管质素。

道不同、不相为谋:无论企业具有多么诱人 的前景,与坏人打交道做成一笔好生意,我们从来没有遇见过。

- 管理层是否理性?
- 一个理性的管理层只会将钱投资于那些产出更高回报的项目上,如果找不到回报大于成本的项目,理性的管理层会将资金还给股东,通过提高分红或回购股份的形式。
- 管理层对股东是否坦诚?
- 管理层是否公开承诺,公司的重要目标是将股东利益最大化?
- 管理层能否抗拒惯性驱使?
    - 惯性驱使的最后一个原因是盲目模仿
    - 对于管理层竞争力的一个衡量标准就是,他们能否独立思考,避免从众效应。
    - 墨菲有时会等待数年,直到合适的收购对象出现,他从来不会因为手中拥有资源而随意浪费这种资源。
    - 当整个行业都在竞相多元化的时候,戈伊苏埃塔却有反其道而行之,回归公司的核心业务:卖糖浆饮料。

(3)财务准则——四个至关重要的财务标准。

- 重视“净资产回报率”,而不是每股盈利。
- 计算真正的“股东盈余”。
    - 可口可乐的股东盈余(税后利润+折旧-资本开支)
    - 从1981年到1988年,股东盈余从2.62亿美元上升到8.28亿美元,成长率为年复利17.8%。
    -  一个企业产生现金的能力决定了它的价值
- 利润率:寻找具有高利润率的企业。
    - 实际上,他宁愿在不急于用钱时准备好资金,而不是临时急急忙忙到处举债
    - “如果你想射中罕有的、快速移动的大象,你必须时刻带着猎枪。”
- 每一美元的留存利润,至少创造一美元的市值。
    - 伯克希尔的税后成本不到营运利润的1%,是同等规模公司的1/10

(4)市场准则——两项相关的成本指导。

- 必须确定企业的市场价值。
- 相对于企业的市场价值,能否以折扣价格购买到?

巴菲特的投资9个案例

·报纸传媒 - 华盛顿邮报公司 ·金融保险 - 盖可保险公司 ·广播媒体 - 大都会/ABC公司 ·食品饮料 - 可口可乐公司 ·国防航天 - 通用动力公司 ·金融银行 - 富国银行 ·金融旅游 - 美国运通 ·信息科技 - 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食品消费 - 亨氏食品

华盛顿邮报公司

- 准则:简单易懂
    - 在开始买入华盛顿邮报 时,他已经拥有了四年与报纸相关的经验。
- 准则:持续的经营历史
    - 他父亲在国会任职,他当报童每天 派送《华盛顿邮报》和《时代先驱报》
    - (盖可保险公司:即便其净资产为零,盖可仍然值很多钱,因为它的特许经营权仍在)
- 准则:良好的长期前景
    - 巴菲特相信拥有了一家报纸,就可以收取 城里每一个想做广告的企业的版权费。
- 准则:确定价值
    - 对该公司进行估值
    - 1973年“股东盈余”1040万美元。美国政府长期国债利率(6.81%)去除股东盈余,华盛顿邮报价值达到1.5亿美元
    - (可口可乐:有无可比拟的商誉)
- 准则:以有吸引力的价格买入
    - 即使以最为保守的估值计算,巴菲特还是以半价买入了华盛顿邮报,但他仍然坚持实际上他的代价仅仅是2.5折。
    - 在这个案例中,巴 菲特满足了本·格雷厄姆的前提条件:以折扣价买入能创造安全边际。
- 准则:净资产收益率
    - 当年巴菲特买入华盛顿邮报时,它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5.7%
    - 1983年公司长期负债对权益的比率降低至2.7%,只有整个行业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邮报创造的利润却比同业高出10%
- 准则:利润率
    - 到1988年,税前利润率达 到31.8%的高度,而同行平均水平为16.9%,标普工业平均水平只有 8.6%。
- 准则:理性
    - 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巴菲特得出结论:总体上与美国其他产业相比,报纸业的利润高于平均水平
    - 华盛顿邮报基本是 唯一一家几乎没有负债的公司
- 准则:一美元前提
    - 在这20年中,每一美 元的留存为股东创造了1.81美元的市值。

通过这些投资案例,你可能会注意到贯穿其间的一个标准:

- 沃伦· 巴菲特从不着急卖出股票,即便在他买入后,这些股票表现良好,但股 价短期的上升并不令他感兴趣
- 菲利普·费雪教会巴菲特持有企业好过持有现金。
- 巴菲特说他“满足于无限期持有这些企业,只要它们能产出令人满意的资产回报,管理层能够诚信,以及股价没有过高

从巴菲特的投资准则中,就可以看到对于优秀公司的集中投资。

- 他所选中的公司,都具有长期优异的表现、稳定的管理层、高利润率,并且可预见未来会继续复制过去的成功。
- 集中投资的核心在于:将你的投资集中在那些可以超越平均表现的、提供最高回报的公司上。


巴菲特意识到市场短期的波动,既没有令他更富,也没有令他更穷,因为他的持有期限是长期。
因此,大多数参与者不能忍受股价下跌带来的痛苦,巴菲特却一点也不紧张,因为他相信他比市场更能对一个公司进行正确的判断。

巴菲特还指出,如果你不能干得更好,你就不属于这个游戏,就像一个玩儿牌的人,如果玩儿了一段时间还不知道谁是输家,那么你就是那个人。

对于运气和技能两 种因素的衡量,指出区别二者的方法是对结果的长期测量。
运气或许在短期内会扮演角色,但历史会告诉我们,技能最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方面,巴菲特就是一个无与伦比的例子。

巴菲特说:“并不是我喜欢钱,而是我喜欢看着它们增长。

用谷歌搜索一下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 代,以及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
看看发生过的重大事件,有太多的事件载入史册,
特别重大的包括核战争边缘政策、刺杀总统或总统辞职、国内骚动和暴乱、地区战争、石油危机、恶性通货膨胀、两位数的利率、恐怖袭击等,
更不要说时不时的经济衰退以及周期性的股市崩盘。

当被问及,如何在动荡不安的股市大海上航行时,
巴菲特以一贯的平易近人的口吻说: 我只是 “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而已”。

包括巴菲特在内的人认为,大多数基金经理跑输大势的原因,并非因为市场是有效的,而是他们的投资方法不完善。

巴菲特说:“我们的观点是,学投资的人只需要学好两门课程:如何估值企业、如何对待股价。”

记住,股市常常躁狂抑郁,有时会对于未来的前景欣喜若狂,有时会莫名其妙的低落。
当然,这也创造了机会,特别是当杰出公司的股价出乎意料的低下之时。
如果你不受那些具有躁狂抑郁症倾向的股评家的影响,也不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这时市场将不再是你的导师,而仅仅是帮助你买卖股票的工具。
如果你相信市场比你更聪明,就全部买指数基金。但如果你对自己有信心,那么自己做分析研究企业,别理会股市涨跌。

巴菲特不会粘着电脑,不会盯着屏幕上的涨涨跌跌,没有电脑似乎过得不错。
如果你打算拥有一个杰出的企业数年之久,那么股市上每天价格的波动无关紧要。
你会惊喜地发现,即便你没有时时刻刻盯着股市行情,你的组合却也表现不错。
如果你不相信,就试一试,先试试48小 时不看行情,不要看电脑、手机、报纸、电视、广播上任何关于股价的信息,
如果两天之后,你持有的公司无恙,请接着试一试三天,然后一个星期。
很快,你就会相信,在没有盯着股价的情况下,你的投资很健康,持有的公司也运作良好。

巴菲特倾向于购买那些在任何经济环境下均能获利的企业。

考虑管理你的组合,不仅是避免卖掉你最好的企业,还要考虑认真挑选更多的新投资。

他说:“我发现,分析公司的基本面比分析市场的人心要容易得多。”

因为你不再担心股市、经济大势或预测股价,现在你可以花更多时间了解你的企业。
花越多时间阅读公司年报和行业的相关报道,你越会变成企业主一样的行业专家。
实际上,你自己花在调查研究上的时间越多,对于股评家的依赖就越少,从而减少不理性的行为。

主题: 巴菲特之道 - 心得

读者: 片刻

心得: 思维模式,决定了你的高度;而行动力决定了,你能到的高度。


回到顶部